記者 陳鵬

  在2018年的保險業嚴監管的背景下,眾多險企主動轉型,壽險領域的保費收入短暫「遇冷」,帶動整個保險業前8個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0.74%。不過,隨著險企逐步向回歸保障的方向靠攏,超過兩位數的增速仍被業內所希冀。

  與此同時,科技對保險業的賦能進一步深化,互聯網保險公司、傳統險企、科技企業紛紛加碼,促進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在眾多保險細分場景中落地、應用。有專家認為,對保險業來說,2019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可能是從陰霾當中走出來,迎向光明的一年。

  保費降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前三季度,保險業累計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達到5746萬億元,同比增長97%,累計賠款和給付支出9129億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緩釋風險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0月30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

  從銀保監會公佈的最新保險業運行數據上看,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的同時,我國保險業的保費收入出現小幅下滑。

  《2018年1-8月保險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前8個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2.75萬億元,同比下降0.74%。在2017年同期,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2.77萬億元,彼時同比增幅為20.45%。

  保費收入下降背後,壽險業的主動調整備受關注。在今年前8個月的2.75萬億元保費中,分領域來看,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為7810.26億元,同比增長13.17%,而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9639.27億元,同比下降了5.37%。

  「此次行業負增長跟以往歷史上人身保險業出現的多次負增長是有本質區別的。」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2018中國壽險業十月前海峰會」上指出了背後的三個特點:一是體現在主動調整、節奏在我,逐步完善了產品和精算監管政策,絕大部分公司積極跟進,主動壓縮高費用、高資本消耗業務,行業現金流充足,實現正增長的公司數量在逐步擴大;二是體現在目標導向、回歸保障,過去五年,健康險、意外險基本維持兩位數增長,今年新增保費下降的情況下,健康險依然增長了32%;三是體現在量減質升,價值優化,2018年上半年比2011年負增長時行業的內含價值增速提高了13個百分點,新業務價值提高了4個百分點,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黃洪預測,「預計未來20年,人身保險行業還能平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

  相互保險「走紅」:前8月保費超36億元

  在保險行業減速提質的同時,搭乘著互聯網的便車,相互保險開始走入越來越多中國保民的視野。

  近期,支付寶上的一款互助保險計劃「相互保」意外走紅,由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和螞蟻保險聯合推出,9天內有超過1000萬用戶加入。根據介紹,其採用分攤機制,參與人根據實際出險情況,均攤保障金及管理費。這與傳統保險產品先定價、收取固定保費的模式不同。信美相互總精算師曾卓公開表示:基於目前國內的重疾發生狀況,預計參與的成員第一年需分攤的實際金額為一兩百元。

  長江證券研究所研報稱,「相互保」是行業回歸保障過程中從保單定價到產品銷售的新嘗試,有助於行業加速產品設計和銷售路徑的創新和多元。

  據了解,相互保險最初起源於西歐,在中世紀以德國的「共助金庫」為代表,頗為流行,如今也是世界保險市場主要的形式之一。不過,我國的相互保險起步較晚。2005年,內地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成立,2016年原保監會批准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和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的籌建。

  記者梳理銀保監會公佈的保費數據發現,今年前8個月,四家互助保險公司合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6.74億元,佔比約為0.13%。這一比例遠低於全球水平。按照保監會此前公佈的數據,2014年,全球相互保險保費收入1.3萬億美元,佔全球保險市場份額的27.1%。國際相互合作保險組織聯盟(ICMIF)的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球相互保險收入佔全球保險市場總份額的26.8%。

  據公開報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相互保」更多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整個保險行業教育用戶,提升大眾健康保障意識,最後擴大行業發展空間。

  除了壽險領域的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今年在財險領域也有一些嘗試。9月,眾惠相互曾宣布聯合建設銀行深圳分行、深圳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等推出「貨運保」,瞄準海運運費借款人保證險。

  「保險科技」助力保險業快速發展

  保險業也在科技力量的帶動下進一步煥發生機。

  「在科技賦能保險產品方面,互聯網保險產品快速發展,保險產品的設計逐漸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化、碎片化、定製化、高端化轉變。在科技賦能保險服務方面,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能機器人應答等新技術的嵌入,則增強了身份認證、信息安全防護和防範的水平,可以大幅度減少人力成本。在科技賦能保險管理方面,大數據能力分析、大數據財務管理等數字化手段的應用,助力保險公司經營提升全線管理的水平。」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劉經綸在11月初舉行的「2018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上指出,科技可助力保險經營模式變革、保險關聯產業騰飛和保險信息化的模式探索。

  2018年保險科技領域呈現出多股力量「百花齊放」的態勢。

  其一是,互聯網保險公司承載著科技基因不斷打磨保險技術,並積極向保險業及更多領域輸出。其二是,傳統險企不斷加碼金融科技,部分公司科技賦能的效果已經顯現。上半年,人保集團發佈數字化戰略,並展示了在數字化精準營銷系統、一鍵快賠系統、「商車反欺詐」大數據監控系統等方面的應用成果。在科技領域一直動靜不小的平安集團,上半年將子公司平安好醫生送去港股上市,包括該子公司在內的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54.03億元,同比增長700.4%。平安集團在三季報中稱,平安壽險已上線或即將上線AI甄選、千人千面、AI 助理等功能,解決增員、培訓、隊伍管理、銷售等方面的痛點。

  隨著更多科技公司的入局,險企與科技公司的「抱團」合作也成為一股潮流。從產品和服務層面來看,10月29日,中再產險、華泰保險、輕鬆籌宣布合作推出將區塊鏈底層技術運用到保險全產業鏈的健康險產品。在資本層面,在阿里、騰訊之後,京東也正式入局保險業,斥資入股安聯財險。

  畢馬威中國和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10月發佈的研究報告稱,「保險科技」正在成為構建「新保險」的基礎設施,而所謂「新保險」即保險科技作為硬體,監管及市場規則作為軟體,持續賦能保險機構、監管及用戶,規範市場運行,構築一個更高效、更兼容、更平衡和更人文的生態體系。

  展望

  「對保險業來說,2019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可能是從陰霾當中走出來,迎向光明的一年。」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他期待2019年的保險行業增速回升、保險科技落地及保險投資的回暖。

  王國軍認為,保險行業在嚴監管的環境下,市場亂象得到很好的遏制,發展的基礎在變好,保險密度、保險深度、保費收入會繼續增加。其次,科技的賦能對行業極為關鍵,以科技為發展手段的公司展現更強的後勁。此外,保險投資領域的收益率、環境都會「回暖」。



來自: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81109/28770384.htmlLV LV官方網站 LV三聯包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柏毅遣衷齡矗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